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  早晨6:50,闹铃准时响起。我在学校对面的出租屋中坐起身,闭着眼睛完成穿衣和洗漱(太困了,根本睁不开眼,我的母亲常常因此嘲笑我),然后开始享用母亲为我准备的早餐。

我的父母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高中学习环境,选择在校外租房陪读(即使这让他们的通勤时间大幅增加),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陪我走过了高中三年。

  一边吃早餐,一边顺手刷会儿手机,然后在7:10左右慌慌冲出门。从石室朱红的大门跑进校园,来到左手边的喷泉旁,等待那个曾和我一起上下学的女孩。犹记得锦水文风的亭子中,有时会有同学默默背单词,而我则常常静静地望着那块巨大的石刻。我很喜欢上面的文字,记得前两句是:

日之升矣 于彼东方 梧桐生矣 于彼凤凰

  彼时正值清晨,红日初升,意境恰到好处。

  接着便是走进高三楼,又是一番鸡飞狗跳:打扫卫生的、补交作业的同学络绎不绝,课代表在讲台上徒劳地指挥着早读,却只有稀稀拉拉的声音响应。直到7:25,班主任“驾临”,一切混乱才逐渐平息。

  早读完自然就是上课了。早课,不论在哪儿,总是让人昏昏欲睡。即便我的睡眠时长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长的,还是精神萎靡。那时我常备一小瓶无糖薄荷糖,吃上两片,那过于清新的味道就足以让我瞬间被呛醒,然后行尸走肉般地完成听课任务。

  高三确实难熬。那些反复咀嚼的知识让人(至少让我)常常怀疑学习的意义,以至反思人生的意义,乃至其他更宏大的命题。为了从这种糟糕的精神状态中抽离出来(进而保护我幼小而脆弱的心灵!),我不得不选择“摸鱼”。

  我在高三看了很多书:在手表上看完了《时间简史》和《我与地坛》。前者让我从教室这狭小天地中抽离,放眼宇宙的辽阔;后者则让我体悟到困顿中的坚韧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。它们对我精神的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除此之外,在二诊复习期间我还看了《天官赐福》,然后幸运地在二诊中考出了高中三年来最好的成绩,这奇妙的巧合和缘分算是高三最值得“凡尔赛”的一件事了。此外,从校图书馆顺来的《国家人文历史》杂志和其他一众读物也陪伴着我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  我想说的是:当我们感到困顿难行时,为什么不暂时停下脚步,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?这就是我高三时的一个选择。它也许并不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,但未尝不可作为一种方式。我想,没有这些读物的滋养,我的精神绝不可能自如地穿过高三这场漫长、绵密的大雨。

  当然,还有更为“大逆不道”的摸鱼方式:逃自习课去打球、跑步,甚至晚自习时去看月亮,这些都成了我的日常。那时我每天关注月相变化,在满月之时会和朋友一起登上综合楼顶楼——一个绝佳的观月地点。我们还在刚重新粉刷过的墙面上留下新的涂鸦。看着那些日益增多的不知何人留下的有趣涂鸦,我们总会傻笑。那些夜晚,月光很亮,风很凉,一切都格外惬意。

  教室自习的时光也是快乐的。即使在班主任的高压统治下,聊天、传纸条、下座位这些行为依然时有发生。

虽然常常和班主任老师“斗智斗勇”,但她其实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,高二高三我分别担任过她的班长和课代表,和她的交流十分愉快。

  我常常和朋友们相约去教室外自习或讨论问题,站在高三楼的次顶层向下眺望,总能给我带来别样的乐趣。

  临近晚10:00放学,总是要慌忙赶完所有“值得做”和“不得不做”的作业,然后将剩下的随手一扔,准备两手空空地回家去。

我向来不会在工作日把作业带回家,这在高中显得颇为异类。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效率有多高,而是因为我敢于“取舍”吧(笑

  按惯例,晚自习后会去操场跑几圈,或是和某个女孩在校园里乱窜。一天积累下的烦躁,就这样在夜晚的宁静中慢慢消散。10:20,步行回家,吃上一顿美美的宵夜。然后背背单词,玩玩手机,回到房间,沉沉地睡去…


  本文原题为“你的高三可以这样度过”,后改为“我的高三曾这样度过”,并做了大篇幅的删改。我想,我个人的经历很难说对于后来者能有多大的启发,故而本文留下的只有缅怀,缅怀我充实而快乐的高三时光。我也许没有像师长期望的那样用学习填满我的生活,但我确确实实有在用我的行动去尝试一种范式。我摒除那些无意义的、占用我时间的“无用”的课程和作业、无端的焦虑和烦躁,替换为充实我心灵的文字、纯粹的情谊与快乐。

  我在高中三年中结识了很多的朋友,我的同学和老师们,每一位,都十分的可爱、可敬。高三最后一段时间,我曾遭遇过一次“毁灭性”的打击,所幸有他们在,他们的陪伴让我有勇气继续走下去。

  我不会忘记,当我失落时,有人问我:“下课去操场走走吗?” 我不会忘记,人言籍籍时,有人告诉我:“我们相信你。” 我也不会忘记,那位任课老师即便只是听到了风声,就请我到办公室去,叮嘱我不要担心、安心学习。

  所以我一直十分珍视那短暂而宝贵的时光。如今不知不觉,已经快要毕业一年了,只能感叹一句“当时便道不寻常,只是当时已惘然”了。

  如果能回到当初,我想,我的高三还是会这样度过。

乙巳年四月三十日

Author: 五子棋